一九四○到五○年代,有幾位在台灣舞蹈史上名垂青史的「舞蹈社開創者」。其中,定居高雄鳳山的李惠美出身日本,二戰後她輾轉來台,成為編中國民族舞蹈、台灣原住民舞蹈的名家。

高齡近百歲的李惠美,原名鈴木惠美子。她一九一八年出生於日本靜岡,十四歲開始習舞,精通芭蕾、西班牙、踢踏、日本舞等。十六歲時,她因公演成名,之後受邀加入東京新宿知名劇場演出多年。
一九四五年,李惠美奉母親之命陪著妹妹赴滿洲國與妹婿完婚;未料卻因戰亂滯留東北,認識中國軍官李健如,進而締結異國姻緣。之後,她以中國軍眷身分隨軍從瀋陽一路撤退。一九四八年來台、落腳在高雄鳳山教授芭蕾舞、帶領學生參加舞蹈比賽,同時曾為電影「群星會」等編舞。
李惠美秉持日本人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致力於中國民族舞蹈教學研究,並改編原住民舞蹈,讓傳統原住民歌舞更富藝術性。
身為日本人,李惠美如何突破文化障礙?李惠美之女李孝芬說,李惠美原本學的是芭蕾舞、踢踏舞…和中國民族舞蹈風馬牛不相干;她原本也沒聽過中國民間故事,一切都在來台後「從頭來過」,而她靠的「翻譯」是夫婿李健如。
李家擁有厚厚兩大冊「中國民間故事」,是李健如的「教材」,他不但把這些故事翻譯給妻子聽,還到坊間尋覓民族樂曲唱片當成民族舞蹈的配樂。「嫦娥奔月」、「霓裳舞衣曲」、「春江花月夜」等民族舞蹈獲得極大肯定。
一九五六年,她成立了李惠美舞蹈研究社。除了教學工作外,她也帶領學生參加多項舞蹈比賽,獲獎無數。
由於李家的舊居是全台灣最古老的書院「鳳儀書院」,李家被迫搬遷。李孝芬唯恐李惠美的相關文物散落,不得不割捨「每一件都是無價之寶」的文物,最近將二百多件李惠美相關文物捐贈給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這些文物正在台史博「大家的博物館」特展中以專區呈現。
李惠美已無法言語,但坐在輪椅上的她,只要有人把響板或是扇子交給她,她依舊可以靠著身體的記憶,用手舞上一支佛朗明哥舞或日本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