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是這樣的:2003年耶誕節,萊文購物刷Visa卡到了最高透支額度,於是轉而用另一張卡,瘋狂購物。那時的紐約人,被市長朱利安尼鼓舞著。“9·11”後,朱利安尼號召大家消費,“要表現出無畏精神,那麼就上餐館去吧,到商店去吧”,把消費和愛國行為畫上了等號。

一天晚上,萊文購物回家,東西掉進了街角一個泥水坑,她在冰冷的水中摸索的時候想,這就是自由?這就是民主政治?回到家,她繼續思考消費之於經濟、環境、社會、個人的真正意義,決定2004年全年不買東西,看看生活會有什麼變化。

一年不購物,並不是萊文故作清高、超越了消費至上主義,或者認為消費是七宗罪之一。她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種美國人,只會提著巨大購物袋往嘴裏塞甜甜圈。她不吃垃圾食品,沒有大號的體型,冰箱裏的食物不多,不開霸道耗油的SUV汽車,但也不是《超大號的我》的導演邁克爾·摩爾那種憤青。

她説自己不是個物質慾望強烈的人,比如她並不會買很多衣服,但會買很貴的衣服。停止買東西後,她想,很多時候,我們不過是出於情感、精神、審美等需求,把手伸向了錢包。“現代社會的溝通方式,除消費之外別無其他。世上沒有哪一種文明不和商品交換、商業粘合在一起。”

女人把購物作為生活一部分

  萊文觀察朋友的購物反應,發現如果有人不購物,他仿佛進入了真空狀態,立刻要用東西填滿它。購物和戲劇、舞蹈一樣,是一種自我表現的方式,可以治療空虛、厭世,因為它消磨了閒散的時間。沒有它,生活變得很蒼白。“消費是一種‘希望訓練’,希望有更多快樂,更多美麗,更多樂趣,更高的地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