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八成大學生存在“拖延症”
今天,你“拖”了嗎?

浙工大之江學院成立“戰拖工作坊”,幫同學“治療”

  “ZT(戰拖)工作坊”,你聽説過嗎?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就有這麼一個。近日,它開始招募第二期成員。消息一齣後,就打來100多個諮詢電話。

此前,之江學院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8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拖延的症狀”。比如,在最後期限的淩晨趕作業;比如在作業間隙不斷玩弄手機,忙刷“人人”或“微網志”;還比如,衣服堆了一週才洗。

那麼,存在這樣的現象,是否就一定是拖延症呢?拖延症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如何治療?

有拖延症的人一般自控能力較差

“偶爾的拖拉,是正常情況,沒關係。”戰拖工作坊輔導老師、國家心理諮詢師何曉紅説。但如果,“每做一件事就拖延,而且在拖延中有心理負擔,感到痛苦和著急,那麼,這就是拖延症了。”

不過,若你符合以上情況,也不用過於著急。因為,“拖延症不是嚴重的心理障礙,只是一個壞習慣。”

其實,拖延症産生的原因挺常見。最普遍的,便是惰性所致、自控能力差,不到萬不得已就不做。比如,有的人做作業途中,看電影、玩遊戲。

厭惡情緒也是一個原因,即對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但又不得不做,直到最後期限才草草完事。還有完美主義,不允許細節有瑕疵,一旦發現便全部推倒重來,而不是對細節處加以修改。這樣,就導致整個計劃延後。

用目標分解戰勝“拖延症”

之江學院的“戰拖工作坊”成立於去年10月,發起人建築分院的輔導老師胡曉敏説,“建築專業有大量的繪圖,同學們經常有拖延熬夜的情形。所以,我就跟何曉紅老師商量著成立一個工作坊,幫助同學治療。”

每位學生在加入之初,心理老師與職業規劃老師都會先期進行輔導,幫助確定目標,並進行分解。隨後的“戰拖”經歷,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關鍵是堅持與相互鼓勵。

學生手上有一本任務手冊,上頭細緻地記錄了每個階段的任務,指導老師會定期做評價。而老師的手上,則有一本指導手冊,記錄下輔導學生的點滴。比如,“這周課程設計作品展,記得問問他準備情況”、“上周情況不錯,按期完成預定任務”、“在一對一的輔導,老師用哈佛心理學的方法,給予學生鼓勵,增添自信。學生也會感到,自己受人關注”……

另外,成員與老師還會定期一起討論。每位成員講訴自己任務執行中的經歷,大家幫助其剖析原因:“團隊作戰,你身邊有‘戰友’,心理感受就會好。”

在新一期的培訓中,何曉紅準備帶學生去做沙盤遊戲,“大家可從遊戲中認識到團隊的接納與包容,有助於積極情緒的營造。另外,同學們也能從中了解自己在團隊中適合擔當什麼角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