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浦.科特勒、陳就學、伊萬.塞提亞宛/現代行銷學之父、世界行銷協會會長、行銷策略顧問公司Mark

編按:行銷3.0是甚麼涵意?有行銷學之父之稱的科特勒,認為
行銷1.0時代,企業賣產品;
行銷2.0時代,企業賣投消費者所好的產品;
行銷3.0時代,企業達成人類共同的願望!
以下書摘從全球化的角度看文化品牌對行銷3.0的助益。



 全球化的弔詭現象,特別在社會文化方面,不僅影響國家與企業,也深深影響個人。一般人已經開始感受到同時身為世界公民與在地公民的壓力。很多人因此感到焦慮,心中充滿許多相互衝突的價值。特別是在經濟情勢動盪不安之際,焦慮只會愈來愈深。許多人因此將全球化視為這波全球經濟危機的罪魁禍首。 

 英國管理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建議人們不應試圖解決這些弔詭現象,而該試圖去管理這些現象。要達到這種境界,就要追求一種生活中的延續感來應對這種狀況,並尋求與其他人連結在一起,開始融入在地社區與社會。但是,在這樣弔詭的年代中,隨著人們開始攜手聯心支持像「人道居所」(Habitat for Humanity)或是山巒協會(Sierra Club)這種慈善活動,方向感也益發顯得重要。在這個例子中,全球化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正面的影響。弔詭現象讓人們對於貧窮、社會不公、環境永續保育、社群責任與社會目的等議題,有更高的意識與關懷。 

 全球化弔詭所造成的一個主要效應是,企業現在競逐的目標,是希望被消費者認為可以提供延續感、連結感與方向感。根據英國品牌策略研究專家霍特(Douglas B. Holt)的理論,文化品牌的目標在於解決社會中的這些弔詭現象。文化品牌可以解決社會中的社會、經濟與環境問題。由於文化品牌能解決人民的集體焦慮並滿足其需求,品牌價值往往很高。 

 文化品牌必須是動態的,因為通常要在社會存在明顯矛盾衝突的特定年代中,才會讓消費者覺得至關重要。因此,文化品牌應該一直關注那些會隨時間改變的新興弔詭現象。在1970年代,可口可樂廣告搭配的歌曲是「我想教世界歌唱」(I’d Like to Teach the World to Sing)。這種做法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因為當時的美國社會為了是否支持越戰而分裂。儘管今天人們仍然記得這樣的文化行銷活動,但是這樣的做法對消費者已經沒有意義。

 若想推出在文化上與人們息息相關的行銷活動,行銷人員必須對社會學與人類學有一定的了解。他們必須能辨識出尚不明顯的文化弔詭現象。這並不容易,因為文化弔詭現象並非一般人會討論的話題。受到文化行銷活動影響的消費者佔了大多數,但他們卻是一群沉默的多數。他們就算感覺到文化弔詭現象,但是在文化品牌開始接觸這個議題前,他們通常不會主動面對。 

 有時候,文化品牌可以替全球化運動指點迷津。高貝(Marc Gobe)在《公民品牌,感性行銷》(Citizen Brand)一書中表示,一般人覺得自己無力對抗那些不尊重本土社群與環境的跨國公司。這種無力感對抵制這些跨國企業的反消費主義運動,形成推波助瀾的力道。這也顯示人們要的是會回應消費者心聲、並努力讓世界更美好的負責品牌。這些品牌就是公民品牌,公民品牌的行銷手法會權衡利弊,來滿足公眾利益。 

 文化品牌有時也會變成國家品牌(national brand),因為這類品牌試圖滿足本土消費者的需求,來抵抗跨國品牌帶來的全球化負面影響,或是滿足那些追求另類品牌的消費者。文化品牌扮演好人的角色,對抗國際品牌這些壞蛋。文化品牌尋求成為本土社會的文化圖騰,因此推動了愛國運動與保護主義。(本文摘自《行銷3.0:與消費者心靈共鳴》,天下雜誌 出版,2011年3月)

arrow
arrow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