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後 大腸息肉 增長速度變4倍
要運動 少吃肉 多蔬果
大腸息肉若不及早處理,未來癌化成大腸癌機率很高。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王煥昇表示,大腸息肉發生率依年齡而有不同,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關鍵時間是 50歲過後。據統計,50歲時盛行率是20%至30%;70歲時變50%以上,過50歲後,發生情況與增長速度是50歲前的近4倍,平常要多注意飲食與生活習慣,50歲時做大腸鏡檢查也很重要。
大腸在人體內的功能是吸收水分、電解質,並開始形成排洩物排出,而息肉是一種由大腸黏膜表面不正常增生的膨大腫起組織,可能向大腸外側生長,也可能向內生長。王煥昇醫師表示,只要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有息肉,無論是什麼樣的型態或往哪個方向生長,最好都先切除。不過,在日本的做法則是會先對息肉做染色檢查,確定為惡性時,才進行切除。
有家族史要小心
大腸息肉分成家族性和非家族性,若有大腸癌或大腸息肉家族史者,應在50歲前至少做過一次大腸鏡檢查,再配合診斷定期追蹤,一般人則在50歲左右進行第一次檢查。
特別建議要做大腸鏡檢查者為以下族群:
1.年齡大於50歲
2.有大腸息肉病史
3.大腸息肉家族史
4.大腸癌家族史
5.高脂肪飲食
6.抽菸
7.飲酒
8.缺乏運動
9.體重過重
多吃蔬果促排便
要預防大腸息肉,其實就和預防大腸癌方法差不多,最重要的就是多吃新鮮蔬果、少吃肉,尤其是紅肉類,如豬肉、牛肉更應少吃。王煥昇醫師指出,飲食西化的結果,使多數人嗜吃肉、較少吃新鮮蔬果,排洩物易停留在大腸內不斷刺激腸道,使腸道的排空速度減慢,就會增加大腸息肉生長的機會。所以,平常就要吃足夠份量的蔬果,才有可能將糞便盡速排出體外,降低長息肉、癌化的風險。
久坐不動增風險
日常活動、運動也有助腸道蠕動,若經常懶坐而不運動的人,腸胃蠕動速度變慢,糞便排出體外的速度也會變慢,經常做運動有助減低大腸息肉的發生。每個人的固定排便時間不同,頻率也不同,沒有一定的標準,但若發現在正常進食情況下,開始有排便不順、間隔時間拉長等,可能是便秘,應多做運動、多喝水,刺激排便;不可長期自行使用浣腸劑,會對腸道造成刺激、發炎。
肥胖女性要減重
體重控制也有助預防腸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曾發表研究指出,肥胖女性更容易增生大腸息肉。在年齡、家族史、抽菸等各種危險因素中,影響最大的是肥胖,研究人員甚至做出結論,有1/5大腸息肉可能是肥胖造成的。而在該研究中,所謂的肥胖是指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30以上。
大腸鏡切息肉可省錢
自費做大腸鏡檢查時,若發現有息肉要切除,從前需再花1000至2000元,但從去年起,除檢查時可一併切除小的大腸息肉外,健保給付手術費用1730元,可省錢又能避免重複檢查的不舒服與麻煩。不過,大腸鏡檢查費用仍要自費,約4000至5000元。
醫師說
染色檢查準確率僅80%
北榮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王煥昇表示,大腸息肉經染色檢查後,確定為癌症的準確率為80%,未達百分之百,通常在臨床上經大腸鏡檢查後所發現的息肉,都還是施以切除手術。
2009年04月06日蘋果日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