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勢一:觸摸鼻子

觸摸鼻子的手勢一般是用手在鼻子的下沿很快地摩擦幾下,有時甚至只是略微輕觸。和遮住嘴巴一樣,説話者觸摸鼻子意味著他在掩飾自己的謊話,聆聽者做這個手勢則説明他對説話者的話語表示懷疑。

美國芝加哥的嗅覺與味覺治療與研究基金會的科學家發現,當人們撒謊時,一種名味兒茶酚胺的化學物質就會被釋放出來,從而引起鼻腔內部的細胞腫脹。科學家們還揭示出血壓也會因撒謊而上升。血壓增強導致鼻子膨脹,從而引發鼻腔的神經末梢傳送出刺癢的感覺,於是人們只能頻繁地用手摩擦鼻子以舒緩發癢的症狀。

美國的神經學者深入研究了比爾·克林頓就萊溫斯基性醜聞事件向陪審團陳述的證詞,他們發現克林頓説真話時很少觸摸自己的鼻子。但只要克林頓一撒謊,他的眉頭就會在謊言出口之前不經意地微微一皺,而且每四分鐘觸摸一次鼻子,在陳述證詞期間觸摸鼻子的總數達到26次之多。

不過,我們必須牢記一點,觸摸鼻子的手勢需要結合其他的身體語言來進行解讀,有時候人們做出這個動作只是因為花粉過敏或觸摸鼻子的手勢者感冒。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特約作家jabbar】

 

對陳金鋒及陳連宏來說,東京巨蛋實在是個福地,亞洲職棒大賽則是福賽,中國之星隊則是個福隊。

 

去年第二屆亞洲職棒大賽,弟弟陳金鋒(La new熊)對中國之星時,打出兩支全壘打,包括1支滿貫砲及1支兩分砲,打點6分;今天第三屆亞洲職棒大賽輪到哥哥陳連宏(統一獅),也是對中國之星,也打出雙響砲,也是1支滿貫砲及1支兩分砲,也是6分打點。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w much does it cost you to avoid the feeling of risk?

Not actual risk, but the feeling that you're at risk?

How many experiences are you missing out on because the (very unlikely) downsides are too frightening to contemplate?

Are you avoiding leading, connecting or creating because to do so feels risky?

Feeling risk is very different than actually putting yourself at risk. Over time, we've created a cultural taboo about feeling certain kinds of risk, and all that insulation from what the real world requires is getting quite expensive.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thermostat and the frying pan

If you want to cool your house to 68 degrees fahrenheit quickly, setting the thermostat to 62 degrees isn't going to get it temperate any faster than if you set it to 68. It blows full cold until it hits the number, then it stops. (For those down under where it is winter, the opposite is also true--extreme thermostat settings won't warm you up any faster).

Frying pans don't work that way. Turning the temperature on the burner all the way up will certainly heat up that pan faster.

Ah, an analogy!

There is significant pressure on marketers to get it done fast. And so the inclination to spend a lot, to race around, to turn the thermostat to its most extreme state. Yelling, basically.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壓力大”、“負擔重”……這樣的抱怨似乎總是如影隨形地糾纏著我們。事實上,生活中有多少沒用的“雞肋”因為扔了可惜被你收藏著?日前,美國《好主婦》雜誌結合多位心理學家的親身體會,教你如何清理心理垃圾,給心靈減負。
改掉手機不離手的習慣。很多人走到哪兒都要把手機抓在手裏才踏實,總是擔心錯過什麼重要電話或短信。其實,手機在包裏也能聽得見,與其依賴“電子朋友”,不如約朋友面對面溝通,更讓你暢所欲言。

把幾年沒翻的舊書送人。我們需要知識更新,因此,最好讓自己的書櫃也時常保持新鮮血液,定期“辭舊換新”是相當有必要的。當然,如果有人需要這些舊書,送給他們是最好的歸宿了。

扔掉無價值的資料。很多人抽屜裏保存著一大疊購物單據、繳費發票等。這些票據的使用機會其實幾乎為零,過了一定期限如保修期後最好扔掉,給生活騰空間。

與不適合交的朋友“拜拜”。有人是天生的“麻煩製造者”,有問題時才想到你。跟那些會給你帶來負面情緒的朋友説再見,多和富有想法、獨立有為的人結交,給自己建立正向的氛圍。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離開了同事的支援,就像魚兒離開了水,能力再強也無處發揮。日前,美國“商業觀察”網結合職場人際專家的建議,教你躲開職場的“5大雷區”。

愛拍老闆馬屁。奉承“拍馬屁”,無疑是得到領導喜歡的一條捷徑。可在同事們眼裏,這樣的行為通常只會留下愛慕虛榮、不擇手段的不良印象。“馬屁”有風險,還是做頭勤勤懇懇的老黃牛,用事實説話,才能贏來真正的賞識。

消極牢騷多。職場上,如果總是挑剔抱怨,看什麼都不順眼。一旦被貼上“牢騷婆”的標簽,不僅自己的工作效率會打折,而且會讓人對你的工作能力産生懷疑。想發牢騷時最好換個“出口”,比如外出走一走。

喜歡大聲嚷嚷。要想人人愛,首先得學會必要的辦公室禮儀,比如給他人提供一個安靜的思考環境。吵吵嚷嚷不僅影響他人工作,而且會讓人覺得你是“大嗓門”、“傳聲筒”,下次有什麼“秘密”,也會對你敬而遠之。

不愛整潔。公共環境影響著大家的心情和工作效率,朝夕相處的辦公室更是如此,如果你的“管轄區域”總是一團糟,別人就算嘴上不説,心裏也會暗自揣測“這個人辦事是不是也馬馬虎虎。”  孤僻不合群。不合群,是職場人際關係的硬傷。不和大家在一起,又怎麼談得上互相了解關心呢?其實,和同事們打成一片並不難,一起吃午飯、打掃衛生等,都是溝通機會。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