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7383798_a7761bfe79_o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是 Simon Sinek 於2010年在TED所進行的一場演講,是TED最廣為人知的演講之一。Sinek所提出的黃金圈(Golden Circle)的理論更讓他聲名大噪。這場演講距今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但裡面的見解在現今仍然完全適用。
上圖是黃金圈理論的模型。就如同標題所提到,黃金圈是用來解釋領導者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激勵他的團隊;一般來說,社會上大多數的人,思考的方式都是採由外而內的方式,也就是What->How->Why;但Sinek發現到,許多知名的、成功的領導者或企業家,他們思考的方式是由內而外,也就是先問為什麼要做這件事(Why),知道自己的信念之後,才去想如何做(How)、該做什麼(What)。當你在招募人才的時候,不是招募需要工作的人,而是招募認同公司理念的人。當員工不能認同公司的信念,那他們只是為了錢在工作,而相反的若是一群認同企業信念的人,則會為了你的信念,用血與汗水來完成工作。
他舉了一個萊特兄弟的例子,大家對萊特兄弟應該非常耳熟能詳,是飛機的發明者。在當時,飛機就像現在的網路、雲端一樣,許多人前仆後繼地投入這個市場,他們擁有足夠的資金、優秀的團隊、以及媒體的高度關注(如Samuel Pierpont Langley,你也許沒聽過,但當時卻是最被看好能夠做出飛機的人),具備了公認成功所必備的條件,但最後成功的,卻是僅有少量資金、團隊全部都沒有大學畢業、也不被任何人看好的萊特兄弟,為什麼?因為萊特兄弟他們有一個信念,他們相信如果他們能夠創造出飛機,能夠改變人類、改變世界,他的團隊也認同這個信念,因此在有相同信念的合作下,他們成功了。而Samuel Pierpont Langley不同,他重視的是結果,也就是財富與名聲,他的團隊也是如此。在萊特兄弟的飛機成功起飛的幾天之後,Langley並沒有選擇和萊特兄弟一起工作,一起將飛機做得更好,而是選擇了離職,因為在發明飛機這件事上,他已經不是第一名,無法因此獲得名聲與財富。
除了用在領導者身上之外,黃金圈理論也適用於其他地方,如產品行銷。Sinek在這邊也給了一個例子,大多數的行銷手法多為:他們的產品有多少的功能、製程多棒、具有多好的設計,想用這樣的方式來觸發消費者的行為。以電腦公司為例,他們會告訴你:「我們製造最好的電腦,有良好的設計、友善的界面、並且容易使用」,使用者或許會注意到這種方式,但卻很難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這就是典型的由外而內的思考方式;而像Apple這樣能夠在市場上取得成功的公司則不同,他會告訴你:「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我們相信都是在挑戰現狀,我們利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而我們挑戰現狀的方式,是讓我們的產品具有好的設計、友善的界面且易於使用,而我們只是恰好做出了一台這樣子的電腦」,這與一般電腦公司不同,僅僅只是將說明的順序改為由內而外,卻能激發出使用者的購買欲望,完美的符合了黃金圈的規則。
當今在這資訊軟體極為熱門的時代,許多人前仆後繼創立公司,做自己的應用、自己的產品,其實也適用於黃金圈模型。在這些新創公司中,有少數的人成功,卻有更多人在這過程中失敗了。不管是成功或是失敗,也許他們可以替自己的產品、自己的理念進行反思「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產品?我的理念是什麼?這樣的東西是否能被員工與使用者認同?」也就是在這場演講中,Sinek最常提的一句話: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 (人們不會買你做了什麼,人們要買你為什麼做它。)
最後,這真的是一場很精彩的演講

建議您花18分鐘看完它,相信會有所收獲。

arrow
arrow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