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危機

去圓當年心願

一份還算體面的工作、一份不錯的收入、一個穩定的家庭,45歲的張宇翔日子算不上富足,可也過得舒坦。但是,表面上的圓滿風光並沒讓他內心富足安寧。外人看著什麼都有了,可他卻時常覺得空虛、無聊,不知道自己奮鬥半輩子到底是為了誰、要追求些什麼。是自己老了嗎,還是抑鬱了?

分析:美國心理學家埃利奧特·賈克斯發現,人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會有一種自我責任感,比如給自己定下目標,找到好工作、建立好家庭等,這種感覺通常會維持20—25年充滿自信、激情、創造力的生活。而人到中年,曾經熱切追求的目標實現,加上開始意識死亡的不可避免,會産生“找不到生命意義”的感覺,出現茫然和恐懼心理。因此,中年危機其實是來源於一種信仰危機。

事實上,人生不能像趕路那樣,一心想著趕到目的地,而忽略了欣賞路邊的風景。生活的內涵應該很豐富,並不限於事業家庭。可以看一些哲學、藝術方面的書,豐富精神世界。此外,多關注自己的內心需要,挖掘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攝影、遠足等,把年輕時來不及實現的心願兌現,拓展人生的“寬度”。

親子危機

多陪伴別粗暴

誰都不會相信,“笑傲天下”的王董事長,卻被一個15歲的孩子弄得一籌莫展。他對兒子傾注了全部希望,吃的、用的都是最好的,就希望孩子能聽話、爭氣,將來繼承自己的事業。可上了初中,孩子似乎越來越叛逆了,學習成績也越來越糟糕,家教換了好幾個都沒有改善。

分析:很多事業有成的中年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應該“遺傳”自己的優良品質,因而按著自己的想法,從小對孩子提出嚴格要求、精心培養,甚至忽略了孩子的個性和特點。殊不知,無論工作能力多強,對任何人來説,養育孩子都是從零開始,一邊摸索一邊前進的過程。

其實,對現在的孩子來説,父母的陪伴是最重要的。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會因為缺少溝通和陪伴而感到孤獨、不受重視,甚至用一些“離經叛道”的方式引起關注。因此,不管多忙,家長每週也要抽時間陪孩子一起玩玩,比如去公園野餐、去郊外踏青等。還可以利用生日等機會,邀請孩子的朋友到家裏來,及時了解他跟什麼樣的人來往。對於孩子的要求,即使不同意,也要多問幾句,不要粗暴地拒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