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旅-吠舍離-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http://www.i-nature.com.tw)

 

i-Nature 編輯部

 

吠舍離巡禮

帶著驚喜與開闊的心情行過甘地大橋後,循路前往巴薩羅村(Basarh),那兒就是被亞歷山大.康寧漢確認是古代吠舍離的現代小村。經過數千年,這裡已不再是聯邦共和國的首都,而只是一個小得幾乎會錯過她的貧窮村落。這裡的電力堪稱奢侈品,聯外公共交通亦極不方便。最好事前能在巴特那租車前往,讓這段參訪行程更輕鬆愉快。

從恆河南岸的巴特那前往現代的吠舍離村落,必然要橫越著名的滔滔恆河,而旅人們一定要等到車子奔馳在橫跨恆河兩岸、總長約六公里的甘地大橋上時,才會真正知道恆河究竟有多遼闊浩蕩!尤其是雨季時,水量豐沛、洶湧不絕,令人不禁生起一片干雲豪氣,心胸大開。

在世尊的教說中,經常將身心苦惱止息、解脫無明束縛的境界──涅槃,以渡河、行船、到彼岸等形容詞來作比喻,想必是在廣袤無垠的平原曠野中,面對著彷彿從天上洩落的大地之母──恆河之水,而心有所感吧!

比丘!舀去這船中的水,舀去水後,船行快速。
斷除貪欲和瞋恚,能證得涅槃。  
註:「船」為人,「水」為無明                    
──巴利文《法句經》第369經

吠舍羅城池遺蹟(Raja Vishal Ka Garh Vaishali,廣博王之堡)

就在村落的主要道路旁,有一片廣大的青翠草原,草原中央靜靜躺著由鐵絲圍住的古城遺蹟,這就是印度古老神話《羅摩衍那》中所提到的善良國王吠舍離的都城,當地人稱之為Raja Vishal Ka Garh。

西元一八六一至一九一三年間,英國考古學家康寧漢率領的考古工作隊發現了這座古城遺蹟,經過挖掘後,發現她曾在巽加王朝、貴霜王朝及早期笈多王朝時,分別歷經三個階段的重建整修,其中的出土物涵蓋了五個時期:最早的是西元前六世紀時的黑陶、灰陶及紅土陶器的破片,最晚的則為西元十二至十六世紀時,以帕拉文字雕刻的碑文破片及蒙兀兒王朝時期的彩釉陶器等。

在這遺址的第二層中,曾發現約七百個印章,其中有些寫著「吠舍離某某家主之印」的字樣,由此可以想見這裡確曾享有很長一段繁榮與興盛的時光。

吠舍離是古印度恆河平原上的十六大國之一,從遺蹟的規模看來,這裡似乎曾經聚集了許多建築,而且應該還有許多仍埋藏在塵土之下。其中有一座殘蹟被認為是古時的議會廳,但目前還沒有找到明確的碑、匾或文字能夠證明。另外在遺蹟旁有一座水池,應該是當時城民沐浴生活之用。

在一望無際的青綠草原上,除了這座安靜的紅磚殘基,就只有幾頭牧人放養的驢子。牠們的四隻腿被麻繩綁住,僅能小步小步跳著,彼此挨著身子低頭吃草。看似輕風藍天、悠由自在,然而實際上,想在山光水色間大步奔馳,也僅是可望不可及的夢想罷了!

世界上真正自由的人,除了佛陀與諸位聖弟子外,又有幾人呢?

加冕儀式水池(Abhishek Pushkarina,或稱Coronation Tank)

距離小村主要道路約一公里遠處,有一座巨大的長方形水池,據說是古時的加冕典禮用水池。當時的離車族會定期選出議會代表的主席,而當選的離車族統治者,便在這座池邊舉行加冕典禮。首先在池中沐浴淨身,然後在池邊塗抹香油並接受加冕。

目前的水池面積廣大,池子四周都建了階梯平台,讓當地居民能入池沐浴洗衣。池水平靜湛藍,雪白的雲朵浮在水面上,清風吹來,拂起絲絲漣漪,讓落在水面的綠葉也隨著白雲輕輕兜著圈子。雖然正是艷陽高照時分,這潭池水,卻令人感到透心的清涼。

世界和平佛塔(Vishwa Shanti Stupa)

沁涼水池旁,有一座由日本妙法寺新建的世界和平佛塔。巨大而雪白的覆缽佛塔在陽光照射中散放出耀眼光芒,襯著身後的藍天白雲,引人忍不住要多看幾眼。在吠舍離所發現的佛陀舍利,有一小部分被供奉在這醒目的佛塔中,供人禮敬懷思。

吠舍離博物館(Vaishali Meseum)

這座位在加冕儀式水池邊的遺蹟博物館,主要是收藏附近出土的文物,包括西元三世紀到六世紀的古物,其中以陶土燒製、風格迥異的猴頭像最為有趣。

佛陀舍利塔(Stupa No1或 Relic Stupa)

同樣在水池附近,有一條小徑通往一座整理得整齊乾淨的可愛花園,花園正中央有一座圓形的鐵欄杆圍籬,上面蓋著半圓形覆缽式屋頂,圍籬中保護著一座佛塔遺蹟。

佛塔幾乎已全毀了,只剩下部分基座。從殘存的基座,可以看出這座佛塔原本應是直徑約七公尺的小磚塔,並且曾經過四次擴建。雖然現在的佛塔已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但曾經有一度,它是世尊珍貴遺骨的保護者,象徵法脈的傳承,接受無數的虔誠禮敬。

佛陀入滅火化後,恆河平原上的八個大國將佛舍利分為八分,每國各持一份,而離車族也分得了其中八分之一的舍利,於是便在這個地方建了一座簡約的覆缽式佛塔,將舍利安奉其中,虔敬供養,後來隨著時代變遷、烽火戰亂,這座佛塔就逐漸頹圮毀壞而消失。

直到西元一九八五年,考古學家愛爾提卡(A.S Altekar)在一片野地間發現了它的殘基,才又撥開厚重塵土下埋藏的記憶。經過挖掘,發現殘塔內部保存有一隻滑石製的舍利罐,其中安奉著佛陀的舍利。這隻舍利罐目前被收藏在巴特那博物館中,繼續它見證歷史的工作。

菴沒羅女芒果園(Amrapali Village)

距離現代吠舍離小村約八公里處,有一座菴沒羅村(Amvara),據說就是當初菴沒羅女奉獻給佛陀的芒果園精舍遺址,不過至今仍未有任何遺蹟或文物在此出土。由於那兒只是一個平凡的小村落,又頗有一些距離,因此當地人並不太建議觀光客前往。


(本文作者:林許文二、陳師蘭)
(摘自:印度聖境旅人書,由柿子文化發行)

http://i-nature.uho.com.tw/articles8/7/229.html#.UZT5yJPVUx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