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希鵬/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兼管理學院院長

 你愈付出,得到的不是愈少,而是愈多。
 許多時候,你愈付出,得到的不是愈少,而是愈多。

 這是一個奇妙的邏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世界是小的,因為太在乎自己的得失,反而不快樂。關心他人的人,常常能在一次次付出中,忘記自己的得失,反而得到快樂的祝福,是快樂競爭力的來源。

 當一個人開始注意到自己以外的他人感受,才算真正地活著。如果你在乎周遭人的感受,你就會付出。同樣的,如果你在乎付出人的感受,就要學習接受。因為懂得付出與懂得接受,都是成熟人的表現,也是一種人生的意義。我們應該養成每周反省最近做了哪些「有意義的事」的習慣。

 不要拒絕周遭人對你的付出。因為施比受更為有福,當你接受別人的付出時,也就是在祝福對你付出的人。有一年前陣子台科大資管EMBA尾牙,看到主辦人員淑美、立鈞、瑞華等人熱心付出,老師們對他們最大的祝福就是出席與支持。我出席了,看見他們開心,也感染了他們的開心,開心是有感染力的。人們愈捨得,不論是付出或是接受,常常得到的報酬也愈多。

 也有付出是不求回報的。舉例來說,這幾年天災很多,你是否曾經捐一些錢關心世界?你捐的錢可能沒有回報,可能只是張被你支助兒童的照片與謝卡,但是最大的回報,卻是自己的快樂,繼而成為對自己的祝福。

 不僅個人,快樂企業也要開始學習付出,講求「願景與使命」,強調賺錢不應該是企業存在的唯一目標,而應該要有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

 企業不應只重視股東價值,還要兼顧客戶價值與社會價值,帶領員工做一些對社會公眾或自然環境有意義的事。許多研究顯示,當企業愈重視社會責任,反而更能建立企業形象,獲得社會大眾與員工的好感,增加社會資本,繼而提升經營效率。

 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先生目前花很多時間在東南亞種樹,幾年前
他也開始倡導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強調要尋找與協助設立自給自足的公益事業。公益事業一般靠捐款,許多單位活得很辛苦,如果公益事業能夠自給自足,像是陽光洗車或是喜憨兒烘培,用可以賺錢養活自己的方式尋求人們的公益,也是一種快樂主張。

 寫到這裡,讓我想到電影「蜘蛛人」中的名言:「能力愈強、責任愈大」。有能力的人,所應負的社會責任也愈大。可是,蜘蛛人可能活得快樂、活得有意義,但也活得辛苦,因為忙著幫助別人,他曠課、失業、繳不起房租、得罪女友。或許,當我們愛地球、愛別人之前,應該要先愛自己,學習先過平衡的生活。幫助朋友與捐錢需要靠熱情,但是社會責任不能只靠熱情,還要有方法,有策略,這樣大家才會都快樂。
(原載於《經濟日報》副刊 2010.02.03)

延伸:
付出是讓自己有價值的最簡單方式。
我在管理學院也在推廣社會責任的理念,社會責任不是捐錢,而是一種付出,這種付出是一種關心、行動、當然也是捐錢。但是付出有兩種,一種是被迫的,一種是心甘情願的,前者有礙健康,因為帶來的是抱怨。後者有益健康,因為是陽光、活力、快樂向前行。
這兩者之間,卻只是一念之間。
(本文摘自《大排長龍更快樂:快樂經濟學的50堂課》,天下雜誌,2012年3月28日出版) 

arrow
arrow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