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的小眼睛貓頭鷹 孫子兵法  

EMBA的小眼睛貓頭鷹_孫子兵法簡介

《孫子》,又稱《孫子兵法》、《孫武兵法》和《吳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有個別觀點曾認為今本《孫子》應是戰國中晚期孫臏及其弟子的作品,但是銀雀山出土的漢簡(同時在西漢墓葬中出土《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各一部)已基本否定此說。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體例
全書共分十三篇,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對當時的戰爭經驗進行了總結,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軍事命題,並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

始計第一 
作戰第二 
謀攻第三 
軍形第四 
兵勢第五 
虛實第六 
軍爭第七 
九變第八 
行軍第九 
地形第十 
九地第十一 
火攻第十二 
用間第十三 
另外有一些佚文如《吳王問》。


特色
太極的思想 
「形兵之極,至於無形」

慎戰的思想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全爭的思想 
「不戰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

先勝的思想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兵法概述
孫子認為戰爭是國家大事,關係國家生死存亡,不可不研究。(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嚴格說是一個反戰者。原因不是他愛好和平,而在於,戰爭是資源消耗戰(日費千金)。最棒的作戰就是不戰而勝(善戰者,不戰而屈人之兵;或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孫子最早在兵法上提出情報的重要性,他主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一方面要用各種方法(包括派間諜)獲取、探取敵方軍情、軍力、部署、動向、補給,同時將本身的軍情嚴格保密,或發放假軍情,虛虛實實,詐騙敵方,令敵方信假為真。 
孫子強調備戰。「故用兵之法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敵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若不得已開戰,選在自己熟悉的地形,以逸代勞最佳,其次是在平地一比一決戰,最下是攻城。(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 
孫子時常有譬喻式的描述,諸如他注重勢與節(時機),形容前者如湍急河水上的漂石,後者如飛鳥攻擊獵物;其中最有名者,乃後來被武田信玄所使用的風林火山之旗:「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孫子主張,戰爭的勝利在於敵方露出破綻,有可趁之機。 
孫子主張,用兵在於正奇相用(凡戰者,以正合,用奇勝。):正可視之為按牌理出牌,奇可視為不按牌理出牌,這兩者沒有一定規則,不需拘泥。後,在《李衛公問對》裡面,唐太宗特別問李靖正奇之間的比例,李靖回答沒有一定。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孫子兵法。 
談到對敗兵的處置,特別主張「網開一面」,以全面瓦解敵方士氣的觀點。所以孫子主張:窮寇莫追,闕師勿圍。 
戰場局勢,類似出奇兵原則,孫子也主張「置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意味要考量部隊特色,適時激勵拚死一搏的氣勢。這一點在後來韓信井徑之戰背水一戰大破趙國陳餘時使用。 
孫子認為兵無常勢,就好像水一樣,形勢不同,所以可以因敵人的變化,而取得勝利,方能用兵如神。(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編撰過程
孫武原是齊國人,後來輾轉到吳國。當時適逢公子光政變。在被吳國聘為將軍以前,曾經蟄伏20年之久。後,姬光即位,是為吳王闔閭,伍員聽說其才能,向吳王推薦,當時,孫武就帶著這13篇晉見吳王,獲得重用。後,吳王進攻楚國,將領就是孫武與伍員。

《漢書·藝文志》記載:「兵權謀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見吳王前;見吳王后又著問答多篇。[3]。晚至唐代,流傳的孫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為上卷,還有中下二卷。[4]《孫子兵法》注家杜牧認為,曹操將八十二篇孫子兵法刪節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認為十三篇出自孫武本人,不是曹操刪節的結果。

目前認為《孫子》由孫武草創,後來經其弟子整理成書。


歷代的孫子註釋本
曹操的《孫子略解》為《孫子兵法》最早的注釋本。 
歐陽修曰:「世所傳孫子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陳皞注,號三家。」 
宋吉天保《十家孫子會注》,十家指曹操、李荃、杜牧、陳皞、賈林、孟氏、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 
清孫星衍《平津館叢書》所收的影宋本《孫吳司馬法》中《魏武帝注孫子》。 
近代中國有蔣百里,劉伯承,陶漢章,台灣的鈕先鍾、朔雪寒,日本的服部千春,等等均有深入鑽研並有專作。

版本
 
西夏文的草書《孫子兵法》局部,藏於寧夏檔案館竹簡本——1972年出土的漢初抄本,是現今為止最早的版本。 
1935
年中華學藝社影宋刻《武經七書》本。 
丁氏八千卷樓藏劉寅《武經七書直解》影印本。

翻譯本
1782
年法國耶穌會士 Jean Joseph Marie Amiot 最先將《孫子兵法》翻譯成法文,此書可能影響拿破崙。 
《孫子兵法》現在有17種英文翻譯本。 
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多國盟軍只要是排級以上者,人人入手一本孫子兵法,甚至還有專人口述之後路程隨身攜帶而聽。

影響

對當時的影響
吳王闔閭稱:「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表示他對孫武作品的欣賞。吳王知孫子能用兵,拜為大將。孫子以三萬兵,西破強楚二十萬兵,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因《孫子兵法》的關係,孫武被人譽作「兵聖」。


軍事方面
《孫子兵法》中討論了一些軍事學的重要問題,言簡意賅地闡述了基本的軍事思想。

此書對中國古代的軍事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奉為兵家經典。它是中國古代軍人必須研讀的一本軍事著作,許多著名的軍事家都對此書作過註解。自公元600多年左右,《孫子》被翻譯成許多不同語言,開始流傳到世界各國。最初書版被帶到日本,及後至東南亞,再至西方各國。日本便有不少研究《孫子兵法》的學會、協會和俱樂部。當中,英國曾翻譯了共8個版本。1772年,法國人的《孫子兵法》翻譯版中,在扉頁上載:「凡欲成為軍官者,都必須接受以本書為主要內容的考試。」

在許多國家的軍校中,《孫子兵法》為學生的必修課程。波斯灣戰爭中,每位美國軍隊軍官曾被發放《孫子兵法》為讀物。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感稱:「在《孫子兵法》中,把我20多部著作所涉及的戰略和戰術原則幾乎包羅無遺。」


劉伯溫
明朝軍事家劉伯溫的《百戰奇略》包含孫子兵法。

孫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劉伯溫:「凡興兵伐敵,所戰之地,必預知之。師至之日,能使敵人如期而來,與敵則勝。……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

杜牧注孫子《用間篇》:「不知敵情,軍不可動;知敵之情,非間不可」:劉伯溫:「凡欲征戰,先用間諜,覘敵之眾寡、虛實、動靜,然後興師,則大功可立,戰無不勝。」


其他方面
韓非子裡面也有提到孫武的故事(但韓非的故事僅支持其論點,未必真實發生):某天吳王問孫武:「什麼人都可以用兵法訓練嗎?」孫武答:「可以。」於是吳王把他的後宮佳麗全部交給孫武,要他練出一支娘子軍。

這批娘子軍起初只認為吳王是戲謔,在校場上嬉鬧。孫武為了建立軍紀,於是把帶頭的,也是吳王最寵愛的妃子當場斬首,其他佳麗於是震懾著孫武的軍威,建立起軍威,任憑孫武指揮。


《孫子兵法》的思想影響超越軍事應用,實際上是博弈策略的經典著作,如在棋藝對壘或運動競技方面。《孫子兵法》不僅在世界軍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對政治、經濟、商業、人事管理和市場策略等方面與博弈有關的領域有指導意義。

2001年,何炳棣提出「老子辯證思維源於孫子兵法」的說法。

法國談論日常生活戰略的Micheal de Certue,在《日常生活的戰略》一書,也提到要讀中國的經典《孫子兵法》與《易經》。


評價
曹操在《孫子略解》的自序中曾寫道:「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子所著深矣。」 
明代人茅元儀在評價《孫子》一書時說:「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 
唐太宗李世民評論:「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國父孫中山先生說:「就中國歷史來考究,二千多年的兵法,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為中國的軍事哲學。」 
1929112蔣介石在《精神講話》中說:「我們中國很多寶貴的古書,都是治兵的重要書籍……
尤其以孫子十三篇為中國治軍最要緊的法則。」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王家祥,從銀雀山漢簡《孫子·用間》篇看《孫子兵法》的作者與年代 
《吳越春秋》:「吳王召孫子問以兵法」 
唐張守節注《史記正義》:「十三篇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 
孫子兵法對世界各國的影響

引用出處: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9%E5%AD%90%E5%85%B5%E6%B3%95

arrow
arrow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