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Nakao Eki Pacidal和一群原住民青年,共組了「馬太攻守聯盟」,成員全部來自Fata'an(馬太鞍)與Tafalong(太巴塱)這兩個古老的阿美族(族人自稱為Pangcah)部落。今年八月間,他們才成功的抵擋了花蓮縣政府恣意安排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團體,到神聖的部落內部Ilisin祭典上表演。近日,他們發起新一波的「還我土地、原地正名」行動,要求將「光復鄉」改為「馬太鄉」(馬太鞍與太巴塱合名)。
  原住民族歷經三百餘年來的殖民統治與皇民化運動,除了失去傳統領域,失去了賴以謀生的獵場、漁場、耕地,更失去了母親的語言、屬於家族的姓名、和承載著記憶的地名,社會結構和文化瀕臨危機。
  1995年,姓名條例終於修正,原住民得以用自己的母語登記姓名。但從八零年代開始的地名正名呼聲,迄今僅有高雄市三民區正名那瑪夏區。太巴塱,據說原意為白螃蟹,馬太鞍是樹豆,都承載著原住民的歷史文化與生活的軌跡。粗暴的更改地名,本質上就是強迫住民以外來語言稱呼自己的土地,在強加的光復,甚或復興、信義、仁愛未除去前,就是持續異族文化的壓迫。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