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屏東縣來義鄉是排灣族手文耆老最多的鄉鎮,然而這項珍貴的刺文傳統正逐漸凋零中,為保存及記錄瀕臨失傳的文化傳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屏東縣來義鄉公所(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合作策辦「榮耀祖紋-來義鄉排灣手文展」,自104年10月6日至12月6日於臺博館展出。展示內容包含來義鄉耆老手文的珍貴影像、口述採訪影片及排灣族木雕人像等展示物件,期望透過展覽推廣排灣族手文傳統,讓民眾能近距離欣賞及認識排灣族手文文化。

在排灣族語中,文手和文身都叫做:'iveci'e (發音:依福吉/ i-vu-dʒ)。男子刺文在身體上半身的胸、背與手臂部位,女子則刺在雙手背上。對傳統排灣族人來說,接受刺文是榮耀,也是身份的象徵。排灣族刺文講究的是「文如其分」,不同的出身家族、階級與身份各有不同的圖案。因此,排灣女子手背與男子身上的刺文,就像服飾上的文飾、木雕上的圖案一樣,是一種身份的符號與階級權利的象徵,反映著排灣社會裡階級分明的階序理念。

在日本時代及國民政府時期,排灣族的刺文傳統遭到當局的禁止而逐漸式微。唯有在屏東縣的來義鄉,於戰後政權交接之際,出現了短短2年的權力空窗期,傳統部落的宗長家族趁此鼓勵族人回復傳統刺文,當時在家長的鼓勵下,有不少部落的女性受刺手文,其不僅延續了排灣族珍貴的刺文傳統,也使得屏東縣來義鄉成為全國排灣族手文耆老最多的鄉鎮。在屏東縣現存手文耆老當中,來義鄉就佔了其中近三分之二的人數。稱得上是排灣手文耆老的「故鄉」。

今天屏東縣來義鄉的三位手文耆老賴金蘭、李直英、黃吳百合及文身青年羅喬偉也遠從來義北上出席開幕活動,吟唱排灣古謠並與大家分享祖紋背後的生命故事。來義鄉的大頭目、宗長及靈媒也帶來祈福儀式,祈求祖靈保佑部落文化繼續發揚傳承。另立法委員簡東明及高金素梅,原住民族委員會族群委員曾華德委員、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王慧玲局長也特別出席展覽開幕典禮,並於致詞時對部落文化工作者利用在地的優勢及資源進行非物質文化資產的保存、記錄與推廣,拉近原住民在地傳統文化蘊涵與民眾的距離,表達肯定與支持。
臺博館陳濟民館長於致詞時表示,博物館為積極推廣原住民傳統文化,特別與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合作策辦排灣手文展,期望透過排灣族耆老們口述的生命記憶及手文所代表的內涵,傳承及保存排灣手文傳統及其在地精神,而透過展覽合作也讓博物館與原鄉建立更深厚的關係。

屏東縣來義鄉竇望義鄉長則表示,排灣族的女性文手是一項瀕臨失傳的文化傳統。60多年前,在屏東來義鄉族人有心倡導下,曾恢復了短短2年的女性文手。如今,當年文手的女子皆已邁入八十歲,排灣族的文手傳統再度面臨失傳。所以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的館員、族人及當地文史工作者,在重視母體文化的根源下,開啟手文文化的田野調查,訪談紀錄出身來義鄉手文耆老 (vuvu)的生平回憶,傳承瀕臨失傳的排灣文手傳統。

「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的駐館規劃員,亦是來義鄉的排灣族青年陳文山在101年端午節部落活動時,拍攝到鄉內好幾位文手的長輩,上傳網頁與臉書後獲得廣泛的迴響,於是他開始注意到這份得天獨厚,卻逐漸凋零的文化遺產。為保存來義鄉的排灣手文遺產,陳文山於102年邀集鄉內的族人組織志工,遍訪來義鄉的21位手文耆老(vuvu),進行田調訪談與攝影紀錄,並策展推廣部落手文訪問的紀錄。但令人遺憾的是,102年所採訪的21位vuvu中,如今已有5位過世了。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屏東縣來義鄉南和村民陳文山,過去是水電工,為了記錄原住民文化,他經常扛著沉重的單眼相機與鏡頭,記錄部落的每一刻,默默地用快門留住每個部落的風情。
66年次的陳文山是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駐館規劃員,他曾和部落長老為自己部落書寫「炭火相傳─白鷺部落文史紀錄」一書,是部落重要的文史工作者。 陳文山學生時代學的是水電,曾遠赴台北工工作,但他終究放不下部落,決定回鄉。母親擅長的傳統手工藝,讓他格外關注部落傳統文化。他表示,有時辦展覽、整理資料,會發現「沒有管道可以要照片」。照片正是記錄文化、歷史不可或缺的素材,因此激發他成為「攝影狂」。
為了記錄部落的大小事,他有時身扛數公斤的攝影器材,爬六、七小時山路,目前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就常態陳列他所拍攝的部落排灣族老婦人的紋手照片。陳文山說,拍照這件事情,不僅是典藏文化,更帶給自己很多感動。他曾到平和村拍攝採小米的照片,其中1名耆老笑得非常燦爛,他將照片洗出送給那位老人家,幾年後老人家離世,他想「幸好當時我有記錄下來」。
陳文山說,想一直拍下去,保留文化不能等,他想用自己的能力,為傳承文化盡一份力。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